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:“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,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”。近年來,我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“三農”工作的重要論述,緊密聯系省情實際,統籌抓好美麗鄉村建設,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,不斷開創全省“三農”工作新局面。 作為中華農耕文明發祥地之一,運城市萬榮縣從2016年謀劃啟動美麗鄉村建設,經過2017年試點建設、2018年重點推進、2019年和2020年拓展擴面、2021年和2022年梯次再提升,循序漸進、久久為功,一張藍圖繪到底,以全域整縣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鮮明特色,走在了全國前列。先后獲得“全國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”美麗鄉村建設典型案例、全國村莊清潔行動示范縣、山西省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整治整縣推進試點縣、山西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等三十多項國家級、省級榮譽,并被國家鄉村振興局與央視聯合攝制的黨的二十大獻禮專題片《脫貧之后再出發》作典型報道。 行而不輟,未來可期。如今,在學習踐行“千萬工程”經驗過程中,萬榮縣美麗鄉村建設翻開了新畫卷。 蟬鳴夏至,風吹麥浪;河東大地,“豐景”如畫。 2020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和2021年的山西(運城)國際果品交易博覽會在萬榮縣接連舉辦,將這個曾是省定貧困縣的農業縣推向公眾視野,也讓更多的人開始知曉它的另一張名片——美麗鄉村。 知其美,更應知其何以美。 7年前,建設美麗鄉村謀劃之初,一道道必答題擺在干部群眾面前:誰來帶頭干、怎么干?重點建什么、怎么建?錢從哪里來、怎么花?建成怎么管、咋管好…… 1| 誰來帶頭干、怎么干——從“有面子”到“有里子” 6月16日下午,炎熱退去些許。村口傳來瓜販叫賣聲,萬榮縣廟前村村民王斌起身趿拉著拖鞋,循聲出門買了西瓜回屋,享受著農村的愜意!扒靶┠曜錾鈷炅它c錢,在縣城買了房子。以前村里不方便,也不咋回來住! 2020年,破舊的廟前村實施整村搬遷,從小在村里長大的王斌積極響應,帶頭搬進了嶄新的廟前村。這是一個移民新區,共105戶,有兩層小洋房,也有一層小宅院,粉墻黛瓦、街道寬敞、潔凈整齊!榜R桶、廚浴、空氣能……村里啥都有,條件一點兒也不比城里差!蓖醣髽泛呛堑卣f,村里的日子越來越好,現在都不愿去縣城住了。 此時,20多公里外的南張鄉東蘇馮村,村民陳振紅正忙著收拾小院,前幾天剛給孩子辦完婚事,墻上的“囍”字還很亮眼!白詮陌押祹鷵Q成水沖式馬桶,再加上‘煤改電’,家里住著干凈又舒服!标愓窦t指著門外高興地說,“你看,出門沒幾步就是俺村的廣場,晚上還有燈光秀,可熱鬧啦!” 和廟前村不同,東蘇馮村是在原有基礎上改造的。一進村子,道路兩側綠樹紅花相映,舞臺、廣場、儒學講堂、約規園、公共廁所,甚至“天眼”設備都覆蓋了全村角角落落,既有“面子”,也有“里子”,村民們幸福感和安全感滿滿。 萬榮縣共14個鄉鎮、207個行政村。如果說東蘇馮村和廟前村是萬榮縣美麗鄉村建設的“高配版”,那么,2017年第一批試點建設的13個村中的榮河鎮周王村和裴莊鎮寺后村算是“標配版”。 周王村因種植油桃而遠近聞名,當時商販上門收桃子,因為路窄又爛,貨車沒法進村。村民們便把自家桃子擺在路邊賣,不僅堵了路,還引發不少小摩擦。不僅路是如此,村里池塘成了臭水溝,但凡有個空地很快也變成了垃圾場…… 而在寺后村,曾經家家戶戶門前砌坡臺,甚至在路邊私自搭建旱廁,本就不寬敞的主干道更是沒法走。旱廁、垃圾、污水,村民們似乎已經無奈地習慣了這樣的生活。面對此景,村里年輕人紛紛外出,外面的姑娘更是不愿意嫁進來。久而久之,寺后村成了“空心村”“光棍村”。 2017年底,經過污水治理、垃圾清運、路面硬化、綠植栽種……第一批完成改造的試點村“脫胎換骨”。周王村的臭池塘變成了小游園、垃圾場變成了公共停車場,LED路燈照亮了全村街巷,油桃也賣出了好價錢。寺后村的門臺坡面全部拆除,路面寬敞了,污水、垃圾不見了,“光棍村”的帽子也摘了。 這樣實實在在的變化,很快出現在更多的村子里,村民們深切地感受到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的便利。 “為避免基礎設施建設大拆大建、千篇一律堆‘盆景’,我們堅持分類型科學定位和分層次梯度提升。根據財力情況,分步實施,先從大家最急需的巷道硬化、地下排水、綠化提升、亮化照明等需求做起,讓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,進而逐步完善和提升!比f榮縣委書記李永輝告訴記者,目前全縣已建成的近200個美麗鄉村,都有明確的建設定位和獨特的文化特色,實現各美其美、美美與共。 2| 重點建什么、怎么建——從“環境好”到“生活好” 時間撥回到2016年,剛開始謀劃美麗鄉村建設時,到底重點建什么?怎么建?全縣上下干部群眾都犯了愁。 事兒要辦好,錢得花在刀刃上。萬榮縣委副書記、縣長王飛說:“我們主張用綠化來提升村容村貌,綠化樹栽好了,越長越大、越長越漂亮,F在萬榮的多數農村,都能看到‘四季有綠、三季有花’的生態美景! “美麗鄉村開始建設后,我們明確規定各村用在‘美化’上的錢不能超過5萬元,并禁止使用財政資金建設牌樓等面子工程!笨h美麗鄉村建設領導組辦公室一位干部告訴記者。 那么,哪些可以建,甚至要重點建呢? “垃圾靠風刮,污水靠蒸發”,這是農村長期以來的尷尬寫照。在中辦國辦印發的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》中,廁所、污水和垃圾治理位列重點任務前三。 先“洗臉”后“化妝”,環境整治是關鍵。萬榮縣從花錢少、見效快的農村垃圾集中處理、村莊環境清潔衛生入手,到改水改廁、村道硬化、綠化亮化,再到產業培育、公共服務完善、數字化鄉村建設,先易后難、層層遞進。目的就是要讓美麗鄉村不僅“環境好”,還要“生活好”。 萬榮縣是全省率先實施鄉村污水集中處理和循環利用的試點。記者采訪了解到,全縣第一個村級污水處理站在南張鄉建成,解決了周邊4個村7000人的生活排污問題。而這樣的污水處理站,目前全縣已經建成運營21個,預計2024年底共建成42個,將惠及31萬人。此外,縣財政目前已投資2.5億元,鋪設下水管道75.3萬米。與此同時,所有美麗鄉村都實現了垃圾集中處理。 公共服務質量直接決定群眾的生活質量,也決定了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準和質量。萬榮縣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納入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內容,持續完善黨務、村務、服務、商務、醫務等功能,讓每個村都有黨群服務中心、便民服務中心、日間照料中心、便民超市、晾曬場、運動場等公共服務設施,滿足村民生活需求。截至目前,美麗鄉村新建小游園192個,改擴建停車場145個,新建文體活動廣場128座,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50個,新建、改建、提升醫療衛生所274處,形成了功能綜合、城鄉均等的公共服務新格局。 美麗鄉村建設蘊含的是黨的宗旨、為民情懷。萬榮縣基于“持之以恒把惠民生、暖民心、順民意的工作做到人民群眾心坎上”的初心,結合實際制定了《萬榮縣美麗鄉村建設測評標準》,把207個行政村精準定位成示范村、精品村、提升村三個類型。示范村是標桿樣板,要打造特色亮點;精品村是初具雛形的,要整體提升服務功能;提升村是尚不完備的,要全面完成普惠性、基礎性、兜底性民生建設,最終實現分類建設、梯次提質、螺旋上升、整體美麗。 3| 錢從哪里來、怎么花——從“要我干”到“我要干” 從2013年開始,我省探索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工作。2018年,省財政廳專門印發通知,對成果顯著的縣(市、區)給予資金和政策上的傾斜,鼓勵各地爭創美麗鄉村。 萬榮縣因農而興,雖是農業大縣,卻是財政小縣。所有村要實現“面子”“里子”一起美,光靠縣級財政是拿不出這么多錢的,怎么辦? 為此,萬榮縣探索建立了“多個管道進水、一個龍頭出水”的資金整合機制,統籌整合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、歷年項目結余資金、部門同類專項資金和社會資本,建立“資金池”,并通過“各立其功、各負其責”的部門協調機制,把目標細化到每個項目,把任務具體到每個部門,統籌謀劃、一體推進,實現“部門各炒一盤菜、全縣共辦一桌席”。 “過去財政資金使用多是‘撒胡椒面’,錢花出去了,效果卻不明顯!比f榮縣財政局局長孫永安說,資金整合后,美麗鄉村建設“錢不夠用”的難題迎刃而解。7年來,全縣累計投入財政資金8億元,群眾自發改廁、改電、改水、改氣投入5億元,撬動社會資本3億多元,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。 有了錢,該怎么花?萬榮縣創新提出“競爭性用財機制”,由財政部門牽頭,每年舉辦一次全縣范圍內的美麗鄉村建設公開競爭立項答辯會,項目資金由“分著吃”變成“搶著吃”。相關職能部門配合,通過“村級申報—鄉鎮提名—現場踏勘—競爭演講—綜合評定”的程序,決定哪個村能干、哪個村先干。 這種競爭性用財機制,核心在于公開競爭、比學趕超,以人為本、共建共享,不僅消除了以往爭資金、跑項目、找門路的不正之風,而且調動了干部群眾的熱情和積極性。該由政府干的主動想、精心謀、扎實做,該由農民自主干的不越位、不包攬、不干預。群眾積極參與,干部有了動力,“要我干”變成了“我要干”。 在這場“競賽”中,村民代表現場質詢“挑刺”,場外村民投票助力。存在村干部違法違紀、黨組織渙散無力、村“兩委”班子不團結、財務管理混亂等問題的均會被“一票否決”。第一年,13名村干部站到臺上當眾演講,介紹本村基礎設施運行管理現狀、具體工程項目及初步預算、質量保障措施等內容,并就規劃設計、投入能力、長效機制等進行答辯。除了爭取財政資金,村干部還要盡可能地撬動社會資本,自籌資金。從第二年開始,鄉鎮干部陸續登臺演講,被問到的問題也更具體。 隨著一批批美麗鄉村陸續建成,一些不積極的村干部壓力越來越大。有村民串親戚回來后,隔三差五就上村干部家追問:“咱村啥時候也能建美麗鄉村?”性子直的則撂下狠話:“你要是給咱村爭取不下,明年就別干了!” 據介紹,這種競爭性用財機制正是由萬榮縣最早提出實施,并被推廣到全省范圍。2020年,萬榮縣競爭性用財機制被農業農村部、國家發改委評選為“第二批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”。 4| 建成怎么管、咋管好——從“一時美”到“一直美” 已經建成的美麗鄉村,怎樣才能從“一時美”變成“一直美”? 三分建,七分管。萬榮縣為此成立15個考評小組,每10天一次“明察暗訪”,同時把各鄉鎮政府和村“兩委”主干作為考核對象,納入績效管理。通過探索實踐,還形成了“四定”凈路、“四!鼻鍜、“145”管綠的低成本、高效率管護機制。 長效管護保障了村容村貌的“高顏值”,而農村的“持久美”離不開鄉風文明和產業興旺。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之魂,產業興旺則是鄉村振興根基,這也是歷年中央一號文件和《山西省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規劃》中的重要內容。 萬榮縣委、縣政府出臺一系列措施,通過深入推進自治、法治、德治、智治“四治”融合,弘揚文化之魂,培育文明之風,厚植良善之治。依托網格排憂解難,依托民調會化解矛盾,依托巡防隊守護平安,依托星級文明戶創評倡揚正氣,依托活躍在各村的樂善媽媽團群眾文藝隊倡樹新風。 一方面,突出黨建引領、各方協同、分級負責,實行“網格化管理、組團式服務”。在漢薛鎮四望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,墻上網格分布圖清楚地標明了網格區域,以及網格長、網格員和黨員的姓名,通過網格為村民排憂解難、優化服務。 另一方面,推動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,變“文化下鄉”為“扎根在鄉”。在光華鄉秦村,每家每戶門樓前都嵌有一副不同內容的對聯。這是村里的退休老校長樊丁有根據各家實際情況編寫的。把老百姓的家風總結出來,引導、教化村民向善向上。在西村鄉永利村,新建的鄉村文化禮堂成了村里辦婚宴的“指定場所”,桌椅廚具、電子屏全都免費使用,辦婚宴能省一兩萬元,而且“不超過25桌、12個菜”的村規,也改掉了婚喪嫁娶攀比陋習……文明鄉風、良好家風、淳樸民風不斷形成。 建設美麗鄉村,農業強、農民富是應有之義。鄉村產業興旺起來,農村就有活力、有人氣、有奔頭。 萬榮縣是一個傳統農業大縣,農業基礎好、環境優、產業特色突出,是運城市糧、果、畜生產的重要基地。為了讓村民留得住、過得好,萬榮縣因村制宜,積極發展糧食、蘋果、香菇、中藥材、畜禽養殖等“一村一品”特色產業和設施農業、功能型農業,培育新型職業農民。目前,已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、香菇大棚、小米車間等各類實體經濟項目68個,發展新型經營主體200個,美麗鄉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突破10萬元。如今的萬榮縣,不僅是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、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、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、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、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,還是全國現代蘋果產業十強縣、中國果菜無公害十強縣…… 近年來,運城市大力推進沿黃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。萬榮縣借此契機,依托黃河一號旅游公路,把李家大院、后土祠、黃汾濕地公園串點連線,形成沿黃美麗鄉村的休閑農業循環圈和黃河根祖文化旅游帶,農村變景點,農民靠風景掙錢;周王村油桃市場年均創收5萬元;南景村桃花節7天吸引游客十余萬人,帶動周邊8個鄉鎮創收17萬元;賈村蘋果主題樂園,增加農民收入,人均年收入增長10%以上…… 產業興旺讓集體經濟和群眾口袋都“鼓起來”,同時也解決了村里沒錢干事的困境。公用電費不再分攤、日間照料幸福工程有了補貼、文化活動有了經費保障,村級公共服務投入形成長效機制。這樣的良性循環,為美麗鄉村“一直美”注入了持續動力。 本報記者王鵬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萬榮縣美麗鄉村辦提供 (責編:張星秀)
|